杭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出炉,2035年的杭州会是什么样?

2025-03-27 09:15 来源: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岳雁 编辑:张翟 作者: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岳雁 编辑:张翟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岳雁 编辑:张翟

    都市快报讯 杭州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有了“指航灯”。近日,《杭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正式获得市政府批复,为深化超大城市“存量空间革命”、加快打造城市更新杭州范例擘画蓝图。

    “目前杭州已进入超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更新既要守住安全底线,提升宜居品质,又要激发城市活力,彰显独特魅力。”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规划》编制紧扣杭州“高质量”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确定四条更新主线,即“重视城市安全与底线、补齐建设短板,聚焦人民急难愁盼、改善民生福祉,支撑功能提升与产业转型、激发经济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彰显独特韵味”。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安全韧性,坚守底线;助力发展,提升活力;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传承历史,活化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规划范围

    杭州市域,重点面向城市存量空间。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

    更新目标

    积极落实国家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及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以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导向,通过城市更新赋能新时期杭州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安全韧性和安居宜居、更富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至2027年

    探索建立常态化体检、系统化谋划、片区化实施、项目化推进、一体化运营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完成近期重点更新片区策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率先形成一批示范效应显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至2035年

    完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与工作机制,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打造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城市更新范例,全面赋能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更新对象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23〕4号),并结合实际更新需求,明确本次规划更新对象为老旧居住空间、低效产业空间、历史文化空间、潜力公共空间、老旧城市设施、潜力复合空间等。

    更新策略与行动

    一、推动居住空间安居宜居

    分类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完善设施配套

    全面推动2000年前老旧小区“应改尽改”,持续推进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创建,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年”开展特色试点创建。

    加快推进老旧住宅安全排查

    完善“房屋三项制度”

    重点聚焦1990年前住宅的安全排查与改造,完善“一楼-档”住房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探索完善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及房屋保险三项制度。

    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鼓励通过盘活改造闲置房源、租赁转化富余安置房等多渠道筹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主体参与,增加“小户型、低租金”房源供应。

    稳步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

    促进城乡融合

    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城中村更新,引导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与拆除新建三类改造模式。

    二、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

    分类引导产业空间更新,推动绩效提升

    推进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工业上楼”,促进生产、研发、设计、经营的多功能复合利用。打造产业空间集聚、土地利用集约、服务配套共享的现代产业社区。推进城市核心区内的零星工业用地围绕都市制造功能开展更新。

    多元引导楼宇商圈更新,促进活力提升

    加快推进湖滨、武林、吴山等传统商圈更新,加快老旧商务楼宇智慧化和低碳化改造,鼓励推进产权复杂且空置率较高的楼宇进行产权归集与功能更新,持续激发存量空间的经济活力。

    三、推动文化遗产传承活化

    强化空间联动,推进历史文化建设

    路径和历史文化片区整体提升

    依托历史轴线、历史水脉、城市记忆街巷划定文化路径,贯通沿线慢行空间。划定历史文化片区,编制保护发展专项规划,探索整体性更新与活化。

    传承本土文化

    营造主题式文化街区

    营造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街区、宋韵与多元传统文化体验街区等主题式文化街区。

    完善配套机制

    激活闲置历史建筑

    建立完整的确权-归集-活化工作机制,重点推进景区、文创产业园区、成熟商圈周边闲置历史建筑的活化更新利用,鼓励社区内历史建筑开展更新改造,植入社区服务功能。

    四、推动公共空间开放共享

    串联蓝绿网络

    推动标志性水岸与绿廊连通活化

    推动滨水岸线活化提升,塑造钱塘江垂江绿楔网络。推动绕城绿环逐步连通,城市既有绿道系统接入绿环,打造生态休闲的“翡翠项链”。

    加强开放力度

    积极探索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模式

    扩大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试点范围,打造无界便捷可达、功能灵活丰富的公园空间,加强公园与周边资源联动,植入商业服务、青年运动、设施科普等复合多元功能。

    激活消极空间

    多样化挖潜增补小微社区绿地

    "一点一策”推进桥下空间潜力点位的激活利用,整合利用零星边角用地资源建设游园(口袋公园)。鼓励公共机构附属绿地、公共建筑屋顶花园开放共享。

    五、推动城市设施安全提升

    提标完善市政场站设施提升可持续支撑能力

    开展市政场站高标准、集约化、节能化改造。

    更新改造老旧市政管道提升生命线工程安全性

    聚焦供水、排水、燃气三类管线,统筹推进老旧管网安全改造,构建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低洼空间识别和保护,强化场地竖向控制。推动更新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保障雨水蓄滞空间。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机制打造污水管网样板区

    结合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更新改造,以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提升为核心,打造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探索多元主体“ 源-厂网-河”统筹一体运营新机制。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提升道路交通承载能力

    提升道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改善主要交通节点通行能力。提升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效率,完善轨道站点周边支路网系统。

    六、推动复合空间多元再生

    引导TOD地区更新

    推动站点周边功能复合

    借力轨道TOD综合建设,提升站点周边地区活力,按照能级提升型和活力提升型对TOD地区进行分类引导。

    探索交通场站复合利用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平

    探索“交通十文体”“交通十产业”“交通十商业商务”以及“交通十保障性住房”等多种复合利用模式。

    激活老旧铁路

    融入城市功能

    结合宣杭铁路各区段的现状本底条件,实施分段更新改造,明确差异化功能更新导向。

    引导市政设施集约更新

    推进设施复合化利用

    遵循安全第一、节约集约、经济可行、惠民利民的原则,采用平面复合、垂直复合、综合复合以及功能引入等模式,推进市政设施复合利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做公益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